江西省东北部游 (contributed by by Mr Kang , www.mrkang.blogspot.com)
(庐山、九江、大鄣山、婺源、三清山、鹰潭、龙虎山、南昌2006年6月9日至18日〕
2006年6月9日
我们的旅行团组讨论並作出决定作庐山、三清山等江西省东、北部绕一圈的旅游以后,我们的原班人马中有多人因工作或家事原因不能參加,人数已经不多,但因我团团长蓝先生的号召加上团员中一些家里人的加入,老少杂处,还能併凑到二十九人的数目,人数並不算少了。得了,预定的时间一到,我们就行动了。这回乘坐的是夜班机,大伙集中在新加坡机场苐一搭客大厦,乘坐的是中国南方航班CZ354班机於次日即六月九日的凌晨二点二十分起飞,飞行2830公里,到早上六点正,我们降落在广州国际机场,此时广州28摄氏度。我们是首次到广州花都市这个新机场的,果然规模非凡,建构得非常好,只是我们从国外转国内线,改乘赴南昌的内陸班机,手续却费时不夠利落,团友说,广州国际新机场有硬件却不夠软件,说得不无道理。几天来中国东南部下雨,特别是福建省災情甚重,江西的情况也不好,早上雾气重,继而下起雨来了。我们再乘坐南航CZ3539号班机飞南昌,延误一个多钟点,九点半到南昌,天气转好,竟是阳光明媚起来,此时南昌气温25摄氏度。在昌北机场外。江西光大国际旅行社的一部45个座位的赣G04169号的大巴士车来接我们,驾车戴師傅,导游小姐杜英〔杜英是河北省邯郸人〕。因为我们现在要去的目的地是庐山,因此杜英领我们走昌九高速公路〔南昌到九江〕,这里是属於永修县的范围。今天庐山阳光明媚是很难得的,庐山一年中有二百多天是云雾天,气候变化无常,现在可又是梅雨季节,几时才能遇上这样的好天气呢?江西省地形如倒放的畚箕,周围是山,南高而北低,穿流全境的赣江向北流,北部鄱阳湖处是个开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能吹入,故冬天甚冷;夏天时因南面的山阻碍了南方的风向,又造成夏天特热;以南昌为最,能热到38至42摄氏度,难怪被称为大火炉。天气晴明,树木茂盛,我们是从南面的盘山公路上庐山。庐山南面盘山公路是林彪修的,人们叫它作反革命公路,要转兩百多个弯才能到山上;可北面毛泽东修的被叫作革命公路或光明公路的却要转396个弯,而且更陡更不好走。庐山还有一条要靠步行上山的小路,先前蒋介石都是由那条路让轿夫抬上山的。我们直达庐山山上的中心区牯岭鬧市一条街的金牯岭酒楼吃中餐,此时已一点三十分。金牯岭酒楼前面的一片空地,即最重要的牯岭街街心公园,它北临剪刀峡,是个观景处;一隻大牯牛塑像在这里,又有一块“庐山”二字的刻石,是来访者争着去拍照的地方。我们大伙不能免俗,都在这里拍了照。今天下午的节目就和来庐山的一切人的旅游是一样的,那就是參观这儿附近的別墅建筑群,类如美庐、周恩来纪念馆、天主教堂等等。只是想起那些来庐山作一日游的人,观了这些别墅群即离去,那他们将能对庐山有何印象呢?真是冤枉的旅行!庐山的别墅很多,远远望去很多的红屋顶洋房都是别墅,其中俄、美、英、法、德、意、日本、瑞典、丹麥、挪威等国都建有别墅,因其时此地是中国政治核心所在,加以它是长江中下游高温区的“凉岛”,是避署胜地;天下对中国的逐利者非来此不可。杜英带我们參观美庐,美庐於1903年由英国人西伊勋爵所建,1922年转让给英国医生巴莉女士,巴莉女士於1934年又转赠送给宋美龄,於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於1934年至1948年多次居住於此;蒋介石手书“美庐”二字並將它刻於卧石上,故叫这间别墅作美庐。美庐的位置非常优良,前后都是大山,看来只一条通路,安全性非常好,且里边有竹林流泉,树木參天,适合养生;蒋介石走了,难怪后来毛泽东又住到这里来。參观美庐后,接着就去看洋人的基督教堂,又转去看其他老别墅,包括周恩来纪念室,然后又倒回去基督教堂看表演。基督教堂现在不知还有人在这儿作礼拜吗?现在是给当地搞旅游的人用去作热舞表演的地方,如半裸体的女人们表演草裙舞等。今天同来这里的參观者很多,议论纷纷,或说庐山是政治山,或说是名人山,或说是别墅建筑博物馆,还有很多的各种说法。五点十分钟我们入住飞云宾馆,多数人住楼下层,旅馆的热水有时间限制,从七点半到九点钟。七点钟我们在旅馆楼下餐厅吃晚餐,八点半出街,到牯岭街去,去感受一下“云中山城”的生活气息。一条直街连接着一条打横的街,路边都是商店,绝大多数卖土特产,如茶饼、云雾茶等等东西,鞋子店服装店只一、二家,书店只一家,VCD光碟店也一家,但人来人往是不少;山上所有八十二辆德士车,是以此为交集点。十点钟左右,我们叫德士回旅馆,每坐上德士都收十元人民币。
2006年6月10日
六点半叫早,七点在宾馆早餐,七点半出发。昨晚上很冷,宾馆並没有暖气设置,在梅雨季节里,虽说温度一般在23至29摄氏度,但大陸气候,晚上或下雨等特殊情况,气温会低到何种程度就没说得準。今天的天气又如何呢?那除了午后有一阵子天阴似要下雨外,一整天都是阳光明媚的。我们的车子开往含鄱口,沥青的马路铺得不错,路两旁松林不断。到停车场后还要走十来分钟的路吧,现在走的这一段纯自然风景线路,被庐山管理处定为第二线景点区。今早的旅游者很多,好多团队的导游提着旗子,拿着扩声器在喊话,故声音混乱了起来了;很多人涌到有片小空地的观景台去,观景台前面是道石栏杆,前面是个直陷而下的谷地,右面的汉阳峰,海拨1474米,是庐山的主峰,左边的五老峰,最高海拔处是1358米,如此形成左右两高山夹峙,而中间深陷,前面远处即是鄱阳湖,只是云遮雾绕,没能看清鄱阳湖的面目。这儿有另两个观景处,一处是往左边走,走上一条较高一点的山脊背,上面是圆形的含鄱亭,走到山脊背的末端是一个二层楼方形的望鄱亭,这个亭二楼平台是先前蒋介石和宋美龄跳舞玩乐的地方。这一路的观景点其实不佳,它几乎被前边的松树遮尽了,没得可以看景。在后面偏右有一座石头山叫犂头尖,说是冰川时期石头堆成的,那儿很陡,爬登很难,但却是最好的观景点了,既可以将前面含鄱口一览无遗,又能见到五老峰的全豹,这无怪乎它是摄影家取景的不二之选。今天,好惨的星期六啊,国内游客擁挤,我军将士被殺散於乱军之中,要找一个同伙,难啰。杜英不知何在?无影无踪。幸虧还有老婆在,犂头尖不敢尝试,於是走左边的小山脊,就沿着那石板走;在尽头处无意碰到几个团伙,说是不必走回头路,只向一边的小山路下去就可以到停车场。一些人也走这条路,就跟着下,是经过几个曲折,在山坡看到山下的一片草地,告示牌说它是往昔的冰积谷,确也是,因为四周都是山,只此一谷。我们下到谷地时,才知道那儿如今已是一个植物园,並植有花草。这个植物园有溪流,有山景为依托,是很美的。十点钟大家在已约定的这个时间集合,含鄱口的參观告了结束。我们的旅行车来含鄱口时已经过芦林湖,现在倒回去看芦林湖。芦林湖是1955年建成的人工湖,水库的大堤也即是芦林桥,长120米,高32米,湖水面积200畝,是山上自来水的水源处。湖面上有两个湖心亭,此地环境清幽,以致是老幹部的修养之所和青少年的培植地。杜英小姐安排我们提前吃中餐,害怕一会儿吃饭大军擁至,那就麻烦多多,我们很快到一处停车,並争点时间參观庐山会议旧址的庐山人民劇院,此处是中国共产党三次开会之所,是一座滿荘严的建筑,里边最重要的是一个会议厅,会议厅内轮番播放共产党庐山会议的实录,让来者參观;另一处是一个检阅台,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检阅军官训练团学员的地方,前边有一幅空地,演兵即在那里。到这些处来參观的人,洋人也有,总觉得是历史的重地,为人们所重视的。十一点四十分我们即已在赣菜馆吃中餐,这家餐馆后边的屋子是餐厅,前面的屋子是做菜处,故工作的人要跑来跑去,厕所是另外的一间,没有水可洗手,怎么说呢,庐山上竟是这样缺水的。十二点四十五分我们作下午的冲刺,先往观白居易的花径公园。我们经过如琴湖,这如琴湖湖心岛上有大林水榭,甚好看,其湖的形状如提琴,故名。至於如琴湖边的花径,因白居易的赏桃花咏诗而垂名至今。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因为很巧妙的写了山上与山下花期的不同,此诗很美,为人所喜爱。往日花径只几丛桃花一条径,如今已塑了白居易立像,建成山中公园。离如琴湖不远,我们往观庐山的一个大景锦绣谷;有了锦绣谷,可以使庐山位列名山之林,使观者赞叹。庐山这里因为一条溪流的深深陷入,而两岸山体壁立而高耸,有的有如雁荡山的巨嶂,真是壮观。有断崖,有石林,而过道曲折而险;因为有樱花、梅花、云锦杜鹃等众香杂陈,故叫做锦绣谷。我们走到一个立足点高1025米处,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地方,走在大石上拍照,下面深不可测,不敢在那儿向下看。从这里再走过去就是仙人洞,一个小山洞,但里边有池塘泉水则甚奇怪。毛泽东有“天生一个仙人洞”之句,使这里声名大噪。出了仙人洞月亮门,附近有御碑亭,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敕建,门上书“御制”二字,这个四方形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很荘重,里面有汉白玉御碑,因为其时人挤得水涉不通,没法前去欣赏。它门前的对联很美,写的是“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三点半我们结束锦绣谷的游观。四点钟开始我们走笫一线的观光景点线路,我们的旅行车停在一座公路桥边,大家开始作另一个行程,我们现在要观赏乌龙潭的景致。停车的公路桥下是一条河,桥头处是一间小商店,小商店边紧挨着一条小路,我们即从这条小路走进去。这时看到几个扛石头的工人很辛苦的扛着石块来,然后费力的将石块推入河谷中,因为这里的河谷谷壁不牢靠,要用石块加洋灰凝实。走几步路后看到河谷宽敞,河沙浮现出来甚美丽,原来这地方就是西游记连续劇的拍片场地,确也是,难怪似曾相识呢。走进去不远,小杜叫我们沿一条小溪走上去,那就看到乌龙潭了。乌龙潭处的瀑布分几道跌下,不算高,也觉得平常,小溪谷里大石头很多,来玩的青年男女不少。看完乌龙潭后又去看另一个黄龙潭,其瀑布只一条水在山壁边跌下,比较高,只是那谷地很狭小,一个替人家拍纪念照的摊子正建在要害的石块上,慘了,游人缩来缩去都搞不对劲。黄龙潭也普通,我们再回到小路再往前走上坡路,这样一直走去这段路是滿远的。在山路边时有老归人在卖瓷制的小鸟和黄瓜,每件都一元人民币吧,黃瓜让人解渴,小瓷鸟浸一下水,拿起来吹会响,小瓷鸟有三个款,大鸟小鸟老鸟,但吹起来大鸟老鸟都不比得上小鸟吹得响。哇!你知道吗,走这段路沿山坡上上下下,极目所见滿山都是柳杉,带较光滑而红色的树幹,每棵树小分枝不多,都是那么直直的直冲云天,这真是良木,让人感动。如若这种柳杉可大量育种並种到中国大量的山头去,该是多大的财富呀!走到一个佛寺处,该处有两棵围着围栏保护的已600年树龄的巨大柳杉树和一棵一样被保护的上千年的杏树,其树身的巨无霸和茂盛让人称奇。再走出去,旅行车就停在那儿,五点半我们走上回旅馆的归途。我们住宿的飞云宾馆,门前有一个小广场,在这里扶栏而立,可以远眺很大的空间,鄱阳湖的远处看一点,云雾是一回事,但部份是给近景遮了,一边可看到别墅建筑群,能最清楚看到的是最靠近也是庐山一景的望江亭,红色的圆屋顶,立於山与谷对接处岩壁的角上。飞云宾馆离望江亭不远,歩行可到達,现在经过这里,小杜叫大家去看望江亭。望江亭居高临远,能眺望长江,故叫望江亭。不一会儿,大家跑光了,只我、阿梅、蓝先生等几人还留在那里;我是发现了进去望江亭必经之路的路口处的一个石牌坊,它的前、背面都有横批和对联,前面的横批是“浩气长存”,两旁对联是“气壮天池”,对边只一个“嶽”字缺三个字;背面的横批是“捍国护民”,对联是“天地正气”,对边又缺三个字只剩一个“人”字。这让我搞不清为什么?幸虧蓝先生眼利看透了缺字的那块柱子是另外補上去的,因为有洋灰的痕跡;这样一来,缺字的问题就解决了,但缺的是什么字呢?现在是傍晚时分,附近有一家小店还没关门,就把这个问题去请教小店老板;小店老板対整个事故也不甚清楚,不确定石牌坊是否曾遭红衛兵的破坏,但他还记得对联上的字句;那整个对联都清楚了,我希望写在这里,可以备忘。那整个字句是,石牌坊前门横批是“浩气长存”,对联是“气壮天池,灵归庐嶽”;背面门上横批是“捍国护民”,对联是“天地正气,古今完人”;我很滿意经过我和蓝先生的努力能破解这一段历史实际。另则在石牌坊附近草莾中有几个坟墓,上面有人家去拜放上去的白纸,这又是什么呢?难道不是石牌坊横批、对联所歌颂的英雄烈士么?七点钟我们在旅馆晚餐,然后打电话叫昨晚载我们回旅馆的那位姓吴的老弟再驾德士来,他总搞来了三辆德士,於是大伙又上牯岭街去,大伙同时到昨晚上到过的那家商店去光顧,让他店主人老兄做了一笔生意。店主人年青时做服务员,他还见过江青女士呢!然后大家分散的跑和各自回旅馆。庐山的茶饼真好吃,不太甜,买回新加坡后,吃的人都叫好。
2006年6月11日
六点半叫早,七点在旅馆早餐,同时退房出行李,七点半出发。昨天一早蓝先生独个儿到望江亭去,感受望江亭的松涛和眺望长江之乐,昨天蓝先生是先大家一步去那里的。今早我们约定再去那里,时间是早上六点钟左右吧,连日来天气晴朗,早上寒意重,在望江亭望长江一般是不成功的,总有不尽的云雾遮住视线。这一带地方的松树,枝幹较有弯曲,树身也不高大。我们到望江亭时,先我们而在的是一男二女的青年学生,他们一大早花了二个多钟点从那远远的谷地沿好汉坡爬上来,那是一条迂廻曲折的山路,蒋介石当年上庐山就是走那条路的。两个女学生中,一个是山东棗庄人,一个是本省〔江西省〕赣州的客家人,男的是贵州省的凱里人,他是侗族人,但看不出,跟汉族人没两样;他们来这儿学经济学科的。后来有一位老先生走上来,我们之间也聊上来了;他姓余,是庐山旅游处的老职员,已退休,他是本地人,几乎是常到望江亭作晨歩的。我们就顺便问他关於石牌坊附近坟墓的问题,他说是过去国、共战争的烈士,又说这里坟墓都迁到别处了,老先生看来也不十分清楚;后来来到石牌坊处,老先生说他常来但对对联缺字却没注意到,我把荅案写给他,在他脸上是露出了不好意思的惊诧感,怎能是只来一次的新加坡人就知道这个秘密呢?我们登庐山走南路,进南门,今早走北路下山,在北门处停车拍团体照。北门下山路396个转弯,把我们有的人搖到要发呕,路面不平坦,车子一直颠着,又一直打弯。杜英告戒大家,不可闭目养神,真有道理。经过这段路后,略走一段平地的路,一下子前面又有高峰兀起了,这就是我们正要观览的秀峰了。在秀峰下有溪流淌着流水,这正是游秀峰者要探索的关键所在。一进秀峰山门,映目感到的这里的树木完全是另一种的,几乎不见到松树,跟从含鄱口、望江亭到游庐山笫一线路那儿的大量松林不一样,虽然秀峰也属於庐山范围。大家去缆车站坐索道缆车上山,每两人一组坐一架缆车,哗,这下可好,一会儿那山川丽景立即展现在眼下,那秀峰名实相敷,实在秀得透徹。向前望一座有两个山尖的山峰特别高,叫双剑峰,然而不像两把剑,阿梅说是双乳峰更形象些;一座基座大上部收小又平坦的山峰叫香炉峰,香炉峰前面摆着一面直立而又横向很阔的大山嶂,那里掛着两条瀑布,一条较散的叫开先瀑,另一条垂直而泻下的叫马尾瀑,就是这条马尾瀑,因为李白的题诗而千古传名。缆车的半路,一个山头上有观景台和摄影者替人拍照的设备,那里真是近观马尾瀑的最良好地点。缆车不在中站停下,一直上升到终站去;在这个缆车线路上,观看瀑布或周围山川以至山下平川的远处,都美得震荡着人心。现在我们坐缆车就上山了,想起千年前诗仙李白是怎样来看瀑布的,他不像我们必然在好远处看瀑布,所以他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来看瀑布时,大约是有日光的早晨,所以他才写“日照香炉生紫烟”,因为是早晨,才容易有紫烟;你能说是雨后日照的天气么?雨后日照有水气,但不太是“紫烟”的那种。李白非常形象的形容瀑布既高而长直泻而下的动态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此来,亲睹这里的风景,抚今追昔,不是也能有深切的体味么?在缆车终站处,我们登上文殊塔一个观景的高点,下望马尾瀑跌水处的深潭,並望那山脚下民居田畴和云气迷茫的鄱阳湖的远处,真是郁郁大观的景象呀。游秀峰插天直立双剑峰, 横空摆出一香炉。群山映目青绿色, 鄱阳远眺白云浮。万年生就马尾瀑, 千载绝唱是酒徒。只今步彼后尘至, 留以鸿印付太初。接着我们去探索那马尾瀑的水源处,经过一个可憐的黄岩寺,黄岩寺不大,后半坍塌,那些木头牆块乱七八糟,如来佛和观音塑像坐在地上,有一个穿黄袍的和尚在路旁募捐,怪可憐的。因为有黄岩寺,所以这里叫作“庐山山南国家森林公园黄岩景区”;这一帶也清幽得很,都是竹林,绿意盎然,而且地上到处都是冰川石,石头上像撒了钖箔粉沫一样,闪闪发光,那石头有的是一层一层的,但不结实,只是满奇怪的,仅此地有,别处没有。马尾瀑源头是一条溪流,大石块铺滿溪谷,溪水下注处即形成马尾瀑,惊险异常,又石头滑,有围栏和铁刺网围在那里,防有意外。这里大片大片的竹林,溪流很清澈,溪边有一对年青夫妻档替人拍照,用电脑Photoshop处理影像,並用EPSON的印机打印出;那位老弟用数码相机乘人不意拍下游人各种姿势,用电脑放出,至於要不要打印客人自决。因为跟那一对夫妻交谈,才知道那溪流本有水潭更加美,不久前一场大风雨把溪谷给糟蹋了,並且黄岩寺成那可憐的样子,而马尾瀑更是几倍大的水量向下冲;那位老弟曾拍下照片,可以作历史见证。坐缆车登秀峰是一种玩法,但如若只沿着溪流而走,去探寻水的美,开先瀑和马尾瀑两个深潭的奇观,去感受瀑布水雾的清凉和由下而上仰观那两个瀑布的奇秀,这应是另类难得的而可行的玩法。一点三十分我们在星子县的龙湾温泉酒店吃中餐,龙湾温泉酒店的对面又有天沐温泉,看来这里是一个温泉带,故经营温泉生意的不止一家。到此我们算是对庐山的山区部份的游玩告了结束,当然我们並没有看完庐山的全部。庐山共有九十九座独立山峰,夹於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勃然而起,是个断块山,断层多,多是断崖峭壁,从山下看庐山绝胜而雄伟,苏东坡诗描绘得最透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把从山下看庐山说尽了;至於在山上,那又是个大高山平地,从牯岭街到汉阳峰,並无太大的高差,所以居住在山上,不觉得自己处於山中,故苏东坡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三点钟时分我们去访问白鹿洞书院了,白鹿洞与岳麓、睢阳、石鼓合称国内四大书院,是宋代最高学府,天下书院之首,它位於五老峰南麓,书院前有一条溪流和森林公园,环境清幽,此地在古代即已被选为读书之所。唐代时候诗人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以养鹿自娱,於是得名;后人筑洞置石鹿在里面,这是附会搞出来的。有书院以后,当南宋朱熹理事时期,盛极一时。现在里边有万世师表孔子和朱文公殿堂、藏书所等等,设为旅游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地方,符合现代需要。在一个较宽敞的室内,一边大告示牌上写着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里边的窗口可望见后面的人工山洞和石鹿,另一边是贩卖部,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卖书本、字帖和VCD等。一位先生指着学规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校训即是採用这个“白鹿洞书院学规”。那位贩卖部的老太太样貌很优雅,看来是很有读书的人,她一说起朱熹是江西人时,恰逢我团有一位朱女士是朱熹的后人,她说朱熹是福建人,那位老太太说,朱熹的父祖辈都是江西婺源人,只因朱熹的父亲在福建做官,朱熹本人出生於福建,所以又成为福建人了。此说是事实,听者也长了点知识。对白鹿洞匆匆一瞥以后,四点半钟左右我们已到了江西省北门的九江市了。九江古称浔阳、柴桑,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又叫九江,又称江州;位处长江中游南岸,地理位置对交通、军事都十分重要。我们沿着滨临长江的滨江路走,这条路上有一些景点,第一个遇到的是琵琶亭,琵琶亭是后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贬謫江州时而建的,在唐元和十一年之秋,白居易在浔阳江〔即长江〕这里夜晚送客人,听到很哀婉的琵琶声,於是他移船与弹唱者相邀面叙,这之间他很感叹自己和弹唱歌女一样悲凉的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终是“江州司马青衫湿”,並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这一段故事很美,流传至今,琵琶亭就是纪念琵琶行名篇了。琵琶亭是两层楼传统式亭子,进门处有一大块石板刻着毛泽东手书琵琶行书法,其亭子有对联写着:“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天半入云”;前门更有启功书写的对联:“红袖夜船孤蝦蟆陵边往事悲欢商妇淚,青衫秋浦别琵琶筵上一时怅触謫臣心”。此联切确写得透徹悽惋得很。离琵琶亭不远处,又是另一个景点浔阳楼,浔阳楼在长江边,因水浒传里的宋江醉酒写反诗故事而声名大噪。1986年重建的浔阳楼,高21米,外面看三层,里面实际是四层,甚宽大,飞檐翘角,黛瓦朱栏甚荘重,里面有梁山泊108汉的壁画,二楼旁边的一个小间有宋江写反诗塑像,並联同一面牆壁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吳,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个设计滿有趣的,赏心乐事。在浔阳楼上的回廊处,下望长江及九江大桥,是很有看头的。现在浔阳楼里有一老先生艺人在卖书画和另一位中年人在替人家刻字及卖艺术品。九江的文化事迹很多,陶渊明也是这一帶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去故里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过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南山指的就是庐山。九江滨江路滨江路是滨长江, 历史积深文化乡。白傅陶令成往范, 动人风采兰蕙芳。是过了一段文化之旅,六点半大家入住其士九江大酒店,七点钟在酒店二楼吃晚餐,旅游公司因为我们是到了九江这样的大城市了,特替我们安排每六人一房间一餐桌的优待,真是一片热诚待客的善意;只是一大桌的菜,六个人怎吃得了,觉得有点浪费的可惜。从旅馆的玻璃壁,可望见外面滔滔的长江。因为旅馆女服务员的指导,我们餐后走电脑城,但是却扑了一个空,因为电脑城七点钟就下班了。大伙於是散掉了,蓝先生和魏老师坐一辆三轮车,在街道穿梭找我们,他们终於找到我和阿梅,蓝先生说市中心处有千人在跳舞值得看,於是我们再找一辆三轮车,两人一组往市中心走。沿着甘棠湖边,看到了湖中的烟水亭,这是三国时期周瑜在这里练水师的指挥站,停车下来看,然后又绕湖走。甘棠湖边种着梧桐树,夜灯下环境夠美。以前甘棠湖通长江,故周瑜水师可出入,现在却给人为切断了,变成独立的一个湖;又半湖处建一条公路切过去,只留下大圆门通水。在湖的对面边是京九铁路火车站,有动物园在湖边,又有江州菜市场。到市中心跳舞场地时,人散了,冷清的样子了,兜回旅馆去,每辆三轮车收费二十元人民币。一位三轮车师傅汪先生,知识相当渊博,每问必荅,可他只穿短裤,没穿上衣,是赤膊上阵的勇士。
2006年6月12日
六点半叫早,七点旅馆楼下层吃自助餐,七点半动身。现在我们的目标地是游石钟山和鄱阳湖,旅行车今早经过九江市中心的甘棠湖,杜英跟大家讲觧甘棠湖的情形,可我们少数几个人昨晚已经来过了。沿长江边走,一路上可见到几处码头,然而这些码头是不公开的,是属於九江港口集团船务公司的专用码头。我们现在的位置是江西省湖口县地区,经过一个环形公路,路中心环形设计上面是染上大红大绿的荷叶和荷花,荷花是九江市的市花,经过这里就意味着我们已离开九江市市中心了。我们现在沿鄱阳湖旁边走,在车上可望见烟波浩渺的大水面,湖面上或者可看到远山的影子,或者只是一条水平线;湖上有少数小船在行驶,是有从长江那儿来的货船经过这里的。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吸收了赣、抚、信、饶、修五江的水量,正常情况面积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古代叫鄱阳湖作彭泽〔彭蠡泽〕、彭湖或宮亭湖。鄱阳湖涨水时湖边农田时有被吞没的情况,但枯水时期远观如线则又缩小得很多,它本有200万畝草洲,枯水时的湿地变得更大,水草丰美,鱼蝦众多,故形成候鸟的天堂,成为人们观鸟游乐之所。鄱阳湖地理位置扼数省咽喉,兵家必争,三国时诸葛亮助刘备联合东吳在这儿部署与曹操打赤壁之战,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中,而太平天国时也是据此与淸军多次血战,又民国之初李烈钧的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在此,毛泽东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军队部署也从湖口这里开始的。另外,这里又是文化荟萃之地,历史上有许多的文章大家出现在这里的文化舞台。从九江沿着长江东下至鄱阳湖湖口,可看到湖口大桥,现在叫鄱阳湖大桥,我们在这里一转,向石钟山前进。石钟山是鄱阳湖湖口处的一座小山,海拔只61.6米,它属江西省湖口县地方,在石钟山的一个凸角处向右看是安徽省宿松县,向左看是湖北省黄梅县,所以它有“江湖锁钥”之称,也即在这里是鄱阳湖水注入长江之处,鄱阳湖水较土红色,而长江水较墨绿色,两水交融处形成一条长线,真是天下奇观。石钟山的出名不在於它是战略要地,而是因为苏东坡的一篇“石钟山记”使它声名远扬。现在的石钟山,因为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清朝湘军将领彭玉麟已在这里蓋了好些建筑物,加以苏东坡“石钟山纪”的影响所至,在附近又已形成了一个热鬧市镇,现在石钟山上的建筑物真是密密麻麻,透空气的地方不多。讲实在话,游客来此是在於感受历史的文化滋味,而非有兴趣於这里的滲杂着的现代的俗料,參观一场古乐器弹奏是很美的,但当地导游把游客送进观音庙却动辄要求乐捐数百元人民币,这却不免惹人讲背后话。石钟山入门处有苏东坡立像,又有一块有些空心的石头,让人拿小石头敲打能发出不同的声响,这两者自是石钟山的象徵。苏东坡“石钟山记”一开萹是“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酈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因为后人如李渤的去考察扣石头以为声音是来自石头发出的响声,而把问题越搞得不淸楚,苏东坡与他的长子苏迈夜坐船考察了石钟山的石穴罅,破觧了问题;这是从古至今引发石钟山为人所兴趣及追察不已的根本事项所在。彭玉麟在石钟山执行军事行动,但他对石钟山的另一考查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覄地,故得钟名”,苏东坡等人以为石钟山的命名起源於钟声,彭玉麟则以形状为命名原因。想及约千年前苏东坡到石钟山时,在这里的绝壁下,夜晚里觉得森然如猛獸奇鬼,而鹳鹤在树上磔磔的叫,可见石钟山当时荒芜的程度,可如今已车水马龙,这又豈是当年能想像到的。没有去问当地的人,当夜阑人静之时,大风乍起,不知石钟山现在还会发出声响否?噌吰,噌吰,窾坎鏜鞳……接着一个兴味无穷的节目,就是我们得以坐船去看鄱阳湖与长江水的分界线,又得以从近处看石钟山的石穴罅。大伙步行到鄱阳湖边,那里看来是一个码头,好些船隻一字儿排开停舶在岸边,我们约三十人坐到一隻船上去,船缓缓的开了,水是动态的,但不是大浪,船走出甚远,当到了那一条水颜色分界线时,越是糢糊不淸起来;湖中有一个浮出的小岛,平平的,大约水高一点就会被淹没掉了。这时船走回头,朝着石钟山开去,但因为船身大,只能靠近石钟山看那些石洞,无法挨过去用手去触摸。哇!在鄱阳湖上坐船,冲着湖水迎着江风,心理上怎能无激发的波澜!十一点十五分我们到苏东坡大酒店吃鄱阳湖鱼宴,今天天气大热,每个人都现出了被烧焦的脸;十二点正我们离开了。下午我们作另一节目的旅游,我们向中国文化名城世界瓷都景德镇出发。到景德镇,小杜帶我们看老窑的仿古瓷作坊的手工操作情况,这大概是一个既定的安排,所有的參观者都被安排是一样的从头到尾看完一个完整体系的作业的。在作坊中我们可看到两三个老工人拉坯、旋坯,完成最初的初品的操作,然后将初品放到长条子木板上晒干,这个位置的下边一定要有一池水,因为水蒸发的关係可使被阳光照射的初品不会龟裂,然后又取这种初品压在一个固定的模型上使它定型。定型后的初品即可让画工画图上去或作凋刻,画图的原料是专作瓷画的色粉,晒干后再上釉,这一类的作业应是叫着釉下彩吧;再晒干一切完成后才可入窑燃烧。这是一个大概,至於细节和秘技,那我就不知道啰。拉坯和简单画图的这个工作间的对边是成品放置室,让游客參观或者购买。接着小杜帶我们看大柴窑,是一个圆筒状的大窑,大约是耐火砖所砌成的,一定要填充多少吨的半成品进去,到填滿为止,然后关门,用松木起火,非常烈,直烧到1300度。大師傅在柴窰的小开口处,用口水沾在手上去试,他就能知道窑里的瓷品是否已经成功。大柴窑以后小杜帶我们参观小柴窑,小柴窑小,反而是最好的精品都从这里烧出;现在这个小柴窑佈置一新,因为是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中国,中国领导人送他一件由景德镇小柴窑这里所烧制的精品,连战非常喜爱,並立意要访问景德镇亲看小柴窑起火的情形;这使景德镇方面大事準备,以便欢迎连战的到访,可连战先生终分不得身,到现在还没能访问景德镇,空让景德镇的老表们多么失望呀!我们是看了小柴窑,又參观很多製成的精品,又各人买了点心爱的东西,是有收获的。在这个參观的过程中,看到大柴窑那里的工人随意倒在一个地方就睡觉了,深切感到他们工作的辛苦和疲倦。又那些画工的先生们小姐们,提着一枝描花笔,手不可靠在瓷坯上的作画,有这种功夫可知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甚费年月才得到的。又在工作岗位上,看來他们也相当的寂寞。我们參观这一轮以后,继而是另一地方即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的明清古瓷展览处让我们參观,那东西实在太多了,甚至有不知从何看起之感。景德镇古叫新平,唐代叫昌南,老窑区因纍世的不断增加,实际分佈很广,那我们现在算是见到它的遗传下來的九牛之一毛了。景德镇瓷从汉代以至南朝、唐朝等,到宋真宗皇帝趙恒景德年间〔1004-1007〕时派官吏监制御瓷,瓷器的底部均书“景德年制”,因为这样才有留传至今的景德镇之名。从那时算起,至今也已一千年了。有官窑和民窑,元、明、淸以来工艺更加精進,现在尤盛。景德镇高岭山地方,是高岭土产地,这种物質被誉为世上製瓷的最佳質料。历來景德镇工艺为家传秘技,只传男不传女,可现在有相关的学校设立,为有志於斯道者提供充份的学习。看景德镇老窑瓷国一经过, 低徊思不穷。明胎薄如纸, 色釉艳金彤。名品浴强热, 高光跳蟠龙。景德赋新劲, 千年炉火红。接着我们到专门瓷器买卖的市场去,那里有几条街,都是卖瓷器的商店,各家商店的瓷器都从店内摆到店外,小件大件,从小玩意到高过人的大花瓶,无所不有;我们大伙都集中到一家商店去,大购特购,竟然这单生意都给一家商店做去。六点钟我们住进景德镇金叶大酒店,六点半在酒店二楼吃晚餐,今晚上这一餐是连日来最好吃的一餐,可能是合我们口味的关係。然后我们逛药店跑街去,奇怪的是杜英小姐怎能在街上找到我们,杜英小姐並帶我们走步行街,九点多我们坐德士回旅馆。
2006年6月13日
六点半叫早,七点吃自助餐,七点半出发。早上下了细雨,一大早与阿梅、蓝先生、陈金福和金福的姐夫跑菜市场,到小市场去,太早没开市,在那儿小店喝一杯豆奶水,因雨又下了,很不方便,小店的一个女人说:“这里会好玩吗?”她是充满着奇怪的表情。店的男人介绍批发大市场,说那里凌晨两点就开市,於是叫德士到大市场去,果然是个滿大的菜市场,像新加坡的巴刹一样,在巴刹里摊位排列整齐,物品齐全,外围更有小店等夠热鬧,然而到底是给雨搞坏了,我们於是走回头路回旅馆。叫一架由三轮车改装而成的德士,本只能容纳两个人的,但三个人挤上去,搖搖晃晃,上面的布蓬还会漏雨水;到旅馆以后,三轮车又倒回去市场载另两人来,那老兄一手包办,通吃,但载一次只二元人民币,来回两次四元。这样乘早来去一趟,还赶得及七点的早餐时间。我们离开景德镇了,景德镇街市特有的瓷柱街灯看不见了,又越过了景德镇的护城河昌江。十点钟我们到严田古樟民俗园去參观;现在我们经已走入婺源的范围,作古民居田园的游观,严田古樟民俗园这里算是笫一个项目。严田古樟民俗园以入门处那一棵已有1500年树龄的古樟树为话题的,这棵树是很大,要几个人才合抱,枝葉茂盛,它旁边是一条流水,一条没围栏的桥,周围就都是田园了;那里以徽式的建筑,白壁青瓦翘屋角称美。这个景观从安徽的黄山脚下民居以至福建西北部、广东大埔等地直到这儿,是一个样式,但是很幽美的,很有诗情画意。因为没大山了,小山丘是常有,所以田园不会是大面积的,一片一片,形状也隨地形改变。小杜帶我们參观他们的居屋,看屋子里面的那种原始生活工具如称猪的大称和屋子顶壁上掛着的打风扇子等。这类风扇由几大面竹编组成,每片竹编距离相等的掛在屋顶上,所有的竹编末端打孔,用一条绳子穿过去,小绳上结有小木片使竹编可以被拉动,绳子的一端被牽到门边牆壁上,只要有人牽着那条绳子拉一下鬆一下,继续同一个动作,则竹编风扇就搧个不停;又屋里有圆形池塘用以养魚。如此的我们是参观了一遍,可怪处是这些地方既设为旅游点,就成了一个死景,游人进去之后好像是进入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范围,空空如也,没有人,只一个小杜在前面引路。严田古樟民俗园外边有一个叫甲路纸傘坊,是摆卖纸雨傘的地方,一位年青人在里面一面画他的中国画一面看守纸雨傘,里边的牆壁上同时掛滿着摄影作品,原来是一些专门拍摄婺源的摄影家在这里开展览。我们參观的笫二个景点是黄村,黄村百柱宗祠,又称“经义堂”的地方。黄村百柱宗祠建於淸康熙年间〔1662-1722〕是一个有明末特点及徽式的建筑。黄氏宗祠有三大谜点:〔一〕,宗祠有木柱子一百根,但怎么算都是九十九根,只有拿着一百枝香去插才能插出一百的数目,取回时又是九十九;这件事引来记者和老师帶着学生去数都是这样,不知何故?〔二〕,鸟类飞进宗祠去不作窩;〔三〕,牆上淸淸洁洁,没蜘蛛丝和灰尘,像是给人打扫过一样,这一点或者是宗祠的木柱子是樟木的原因。宗祠的正门正对着一座小山,因此宗祠前建有一面壁以避过那座山,又大门上有一枝一枝的削尖的立木的排列,那是木剑,用以抵制那正面小山的煞气。凡这些当然是所谓风水的问题。黄村这座黄氏宗祠,规模大,古色古香,是研究古建筑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好样板。一点钟我们在云溪食厅中餐,然后游让人游过了但念念不忘的大障山卧龙谷。大障山卧龙谷是不见经传的,然而它正在翻开它此本巨书亮丽的第一页,以展现於世界风景之林。大障山山高谷深,满山林木蓊郁,从我团游过多个山谷以来,它的蕴涵与气势都是首屈一指,无能与之比美的。游过的人因质疑华东地区怎会有如此神奇美妙的地方呢而赞叹!大障山卧龙谷不是我团要游玩的地方,因为我团根本不知道有这种地方,倒要感謝旅行社方面的好安排。作简单的概括,大障山卧龙谷美在:〔一〕,谷长,导游小杜说,一个半钟点跑完,但我们从云溪食店吃饭后开始,从一点二十分一直到五点十五分跑完全程,用去四个钟点的时间;谷既长又深,不知有几公里,沒记录。〔二〕,瀑多,基本上卧龙谷是一条溪水的流动,水量夠大,也有许多次要的瀑布跌水进入,加大其水量;这一条溪水,在卧龙谷中,一再的因地面下陷而跌落,因为石头的交错,造成千奇百状的瀑布,有的瀑布高度相当大,美丽异常。再谈及那些注水进入卧龙谷的瀑布,有的高悬山上而下,极有欣赏价值。〔三〕,水淸,卧龙谷差不多从头到尾都是石头,绝少泥土,故水清得让人惊奇,远看透出黑碧色,妙不可言。〔四〕,潭多,因瀑布多造成水潭非常多,大小深浅不一,一个叫卧龙潭的水潭,最深12.5米,是当地人祈雨时沐浴进行仪式的地方,当地人对水潭是非常神聖的对待。〔五〕石美,大障山是花冈岩之山,故奇石的怪状没法说完;在谷地中看山壁,垂直峻峭,目不暇接。〔六〕,树多,整个卧龙谷是绿色世界,遮天蔽日;竒的是,庐山某些山是松树世界,大障山却松树绝少,很多名贵树种,从石缝生出,很奇特。我们从几家卖土特产的商店开始,一路走去,无数的斜坡路,数不清的石级,越过溪流的桥樑,有时我们受到极美的瀑布和水潭的吸引,去坐在石头上略作休息,或去玩弄着流水;整个攀越是不轻鬆的,往往喘成一团。有时在一个立脚处,看上面高处站着的别人,人是小小的,真是高得不可想像;这里离那里,是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远。大障山主峰擂鼓尖高1629.8米,离谷地的源头处不远,到终点后,我们出去走到那儿的路口,以为是游卧龙谷结束了,但还没有,我们还得继续去看高240米的中国最高的瀑布大龙瀑。过了一条铺着木板的索桥箜篌桥,这时给你看到一面呈红色的大山壁,好像是雁荡山的大山嶂一样,大又垂直而高,这实际上是一座大石山,山体裸露,树木偶在石缝生出,但非常少。攀登几道高的梯级走到里边,又循告示牌去看132米高的白龙瀑,白龙瀑在一个夹角的山壁上直泻而下,水大而冲力极猛,这就是卧龙谷一系列瀑布的水源所在。白龙瀑大水冲下的水潭,叫作龙井,在山壁夹角中,至今沒人敢前去看个究竟。这时遇见一个十九岁的年青人也是这儿管理人的小汪,据他说,白龙瀑的源头是山上高山平原处鄣山顶村那里的一条小河的流水,这条河流流入谷地跌水即成白龙瀑。至於240米最高瀑布大龙瀑又在那里?原來现在已过了雨季,掛在呈红色大山嶂上筆直而下的大瀑布已不存在,那是一条要在每年四月左右天雨多才形成的瀑布。关於季节性的瀑布,天雨是它形成的第一个条件,但山体也是一个条件,如果是林木多土質疏鬆的山体,雨季时雨水都给山体所吸收,能漏出而形成的瀑布也已经没什么看头,因此並不造成大瀑布産生的条件;只有坚硬石头型的山体,树木成长不好,石头不能吸水,雨季时的降水四处漫溢,这样才能产生瀑布。比如眼前的这个大山体,山体极大雨季时承受的水量也极大,於是大的水量向四方八面的沟沟涌去,於是才造成大而多的瀑布。这座山体所造成的瀑布不只十条二十条甚至更多,所以这座大山四周都是流水的痕迹,附近一个汽车停放站有一个观瀑台,它既是做饮食生意,一方面即是让人站在那里看这座大山或曲折或分散或几个叠的各式各样的瀑布;可是即在我们看白龙瀑走出来的这里,那才是真正看240米高大龙瀑的适当位置;偉大啊,小汪说,那走道上的木围栏是给大龙瀑打歪的呀!唉,正在想,如果是四月份來这里,雨季一定使旅途艰难,可看了大龙瀑的偉观,又看几倍大水量的白龙瀑直冲山壁死角的深潭,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刺激的!乘着顺路的方便,五点半了,我们去参观了清华镇的彩虹桥。彩虹桥距今八百多年,桥长140米,六个桥墩,五个桥孔,每个桥孔距离都不同;桥墩前面呈尖形,使它減少水的冲力。彩虹桥向下一面,筑了一道围堤以储水,上面有石丁步让人走,也因此造成水往下的冲力大,正面的水向石丁步的缺口漫过去,而一侧的水被引为水车的动力,促成碓房椿米的作业。彩虹桥上是有蓋走廊,走道一边还有房间桌椅等供人们休息闲谈,因为这样才叫作廊桥。整座桥古色古香,加上周围田园风光,非常富欣赏性。相传往日一个在淸华镇出家的和尚叫胡济祥,他深感於这里的木桥常被大水冲走,很不利民生,便立意要建一座好桥。他去化缘了三年,找到了钱,於是他去找一个叫胡永班的工匠來设计和造桥。胡永班又用去四年的时间,很精心的建构,最终完成了这座彩虹桥。从彩虹桥到碓房有一条过道走廊,地面铺着石板让人好走路,但我们团友的陈金福发现有好些石板是上面有刻字的墓碑石,这个真使人伤心,工匠工作时只讲方便不管是什么墓碑石了。傍晚住进婺源的文博宾馆,七点钟在宾馆晚餐;太累了,今晚没想要去跑夜街。
2006年6月14日
六点半叫早,七点早餐,七点半出行。昨晚至今早都下大雨,昨天电视报告,从今天开始连续五天都下雨。今早在雨中,每人支着雨傘走访李坑村;李坑村当然是姓李的人们聚族而居的地方。进去李坑村,可坐小车进去,也可步行,可坐小车没步行那么可以观赏风景。沿着一条溪流走进去,一眼就看见田畴绿地,还有白壁青瓦的那种徽式建筑。一个亭子的对联是“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整个李坑村的最好写照了。李坑村是一个仅二百多户人家的小村落,它的二排屋子的中间是一条溪流,上面有很多的桥樑和木板架设的便桥成为两岸人家的来往通道,这与翘着屋角的屋子紧密相关连构成绝美的村落。它中间那条溪流越向外流水面越大,成为竹筏游戏的旅游点。我们游婺源到此告了结束,其实从严田古樟民俗园、黄村以及目下的李坑村,只是婺源的一小部份而已,它还有虹关村、庐坑村、理坑村、江湾镇等等地方我们沒去,更有除大嶂山之外的山山水水,那万安县的驱鬼傩舞,我们真是失之交臂,失去了一次机会。九点半我们开始往一个重点目标三淸山走,到上饶后走盘山公路。在一个公路收费站我们的大旅行车被阻在那里,是有一点危险,如若管公路的人嫌我们车大不肯放行,我们就要退回去另找往三淸山的路走,但这样子可能要绕到猴年马月了。以前往三淸山,要先去浙江省,然后由浙江省反回转江西省,才能到达三淸山;现在幸而盘山公路开通了,可以直绕三清山。旅行车等了一阵子,终於放行,我们得以前行並於十二点五分到双溪寒舍吃中餐。然后旅行车再盘圈圈,地势较陡,到一个停车场处,旅行车不可再使用,要靠步行来走路了。在这儿的陰天里我们是看到几座高山隐约於云端之间的。现在眼前是一段很高的石级路我们必须攀登,特别对年纪大的人走走停停,非常气喘的。更进一步是大家前往缆车站,每二人一组,坐缆车上山;缆车路很长,登到一个高点,缆车稍为向下走,然后再攀登,终於到1300米的终点站。缆车站高点之处属於三淸山南部梯云岭地方,缆车刚好构建在左右兩座山合抱中间空出的夹口处,因此,缆车底下正好也是一条登三淸山步道所在处,那些健步的人们即从这里山路徒步上山的。三清山林木蓊郁,而此时云雾特多,到南天门终站处,出了缆车,到处湿漉漉,白濛濛一片,视线不过几公尺,水滴也很多,感觉相当冷,但並沒下雨。二点半我们住进天门山庄。三点钟出头我们去爬山了,在旅店附近一个叫万寿园景区的地方,那里有一面老寿星的浮雕像,小杜叫我们向后面攀上去,只一条路,兜个圈回来。不是开玩笑的,石级那么多,一段又一段的,还有几处观景台,要特别拾级攀上去,到得上边就是一个高点,可以下观景物,但不是每个人都敢上去的。兜了大半圈以后,高的地方结束,转而要向下攀,就在这骨节眼上,无路可通,只一个青牛脊背摆在面前,这个牛脊背像一座小山,也是一块立着的扁形大石头,因为太窄小,沒有石级,只有脚印的洞,给人踩着脚印攀上去,幸有扶栏可以抓紧。这情形看去很心慌,要么攀过去,才能找到下山路,要么往回头走,真是进退两难呀。没什么可选择,只好往上攀,阿梅攀在前面,到一个转角处,不敢再进,说要退下去,下边的刘太太也叫就退下來吧,我却说不可退,只能进,於是就越过转角处,战战兢兢的在牛背上移动,到向下转时有梯级,小心翼翼向下攀,幸而越过牛脊背了,刘太太、刘瑤华也紧随越过来。这时蓝先生等一些人也到了。现在又面对着很陡的向下梯级,转来转去,又一直的向下沒停歇处,最终到老寿星的原处,大家都喘成一团。这只是一个多钟点的经历,后来听一些走在前面的团友说,有不少人为青牛脊背嚇破胆哩。回到旅馆约五点钟,晚餐在天门山庄进行,今天整天给下雨搞坏,攀万寿园时也细雨不断,天气湿寒,宾馆里幸有电毯可温暖睡觉。旅行是常使人疲惫不堪的,明天希望天气好,我们还要爬山呢,那就期待明天吧。
2006年6月15日
七点叫早,七点半在旅馆早餐,八点出发。上午的行程是游三清山最重要的西海岸景区,一开始就走路,爬梯级,这是相当长的一段路,顶累人的,一直到写着“西海岸记”的大告示牌处,有别团导游的人说好了,再上去就是栈道,走平路了;可一个导游说,到栈道还有1211级梯级要走,然后才是平路;果然,那一位导游是说老实话的。初走上栈道,还要一段一段的攀高,直到1600米为止。栈道悬在山壁上,随山体左转右转的。三清山栈道是伟大工程,当然用的是现代钢铁加水泥的物料,使它非常牢靠;除一些地方可用柱子者外,那些横插入山体的工字型钢铁,是怎样施工及加上水泥?而走道是以打格的钢条为基架再加上水泥固结成的,围栏则是用粗钢条焊接成不规则状,再包上物料,再绕以铁线,再加上洋灰,最后上赤色漆,这样使它看去像树幹,既美观又务必使它有耐用性的保证的。三清山栈道工程不知动用了多少万工人,而且是用了多少年的时间完成!关於栈道工程一事,中国古已有之,而且源远流长,如楚汉相争时韓信“明修栈道,暗出陈仓”,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修了不少栈道;而以前的栈道是木结构的,竟能完成让千军万马行走,军糧物资的运输之任务,可见这项技术早就植根於民族的传统中;而况今日,其技术的完善自更不在话下。可惜呀,今天整个上午走西海岸至南清天门都在细雨及浓雾中,怀玉山脈的四十八奇峰包括海拔1816.9米的主峰玉京峰在内都不得而见,好一个景物荟萃之地,是什么都看不见了。上午同来看景的人很多,络绎不绝,大家脸上都有无奈感。游三清山遇烟雨登临仙界雨丝丝, 雾锁怀玉失蒼蒼。 西海有景潜藏里, 南淸天门不欲彰。祈盼晨曦出红日, 结情辰美赋晴光。许是雨师错行令, 游人落索意凉荒。我本人是买了三清山的录像光碟,回新加坡后放出來看,看到万山競美,奇松怪石,云雾佛光,以至瀑布流水诸景色,亡羊補牢,算是略略慰藉不足之情。李太白有“手把芙蓉朝玉京”之句,仿其意,作一诗千六百米栈道高, 空际遍观绝胜峰。奇松怪石三清美, 云雾神光四季生。女神稳坐锦山前, 葛仙置炉炼丹成。总比玉华更标致, 众灵拱手拜玉京。一点半到女神宾馆吃中餐,女神宾馆这里是一个观景台,可最完整的看到女神、巨蟒、天狗、万笏朝天、妙笔生花五大绝景,得了,还有我们的份吗?女神宾馆正处於杜鹃谷之中,这儿方圆数十里都是杜鹃树,有猴头杜鹃、云锦杜鹃、鹿角杜鹃十馀品种,其中那千年杜鹃树比比皆是,非常难得。三淸山下,每年四月份就杜鹃花开了,山上则要五月至六月,隨气温的冷暖程度而有不同。现在正是这高山杜鹃谷万花盛放之时,有白色的、艳红的,远处看一簇一簇,太美了,何况湿漉漉的环境,在叶上花瓣上点点水珠,是增加多少美感。这真是我们此行予我们最可贵的赠品了。杜鹃谷漫野粉白间硃砂, 水珠含玉玉含葩。关山逾越三千里, 来看云谷杜鹃花。下午的时间,走回程的路了,下山,很多很多的梯级,有的既长又斜度达60度,令人生畏。回程路上,我们遇到上饶市的两位电视女记者,她们对我团团长蓝先生进行访问。三淸山因玉京、玉华、玉虚三峰为最高山,故叫三淸。三座山成一个“山”字形,在玉山县可看个淸楚。三淸山是花冈岩的山体,多奇石峻峭,这和安徽的黄山正是一样,所以这两者其实是属於同一个山的脈络体系。走出三清山的核心山体,就会感到周围的山型是一座一座,少了岩石一个一个或一条一条的突起,可知周围山体的类型已是另类的样式的。三清山众山范围内,树木茂盛,松树却很少,只是在西海岸高山之颠,却又多是奇松,呈各种姿态,这点是奇怪的。四点半钟我们回到旅馆,晚餐在旅馆进行,这两个晚上来团友到歌厅去唱卡拉OK,我团的英雄人物和“董文华女士”引吭的高歌,那歌声震荡着在客房内的人们的耳膜,十分了不得了。2006年6月16日七点叫早,七点半在旅馆早餐,八点出门。今早天气好,南山梯云岭的景色全面出现,大家受了吸引,商量是否要推迟两个钟点再离开,可以再到万寿园去,去大量摄影一番。可一会儿天又变了,云雾升起,气候看來又不乐观了。加以昨天已有一大团泰国人〔泰国华人?〕住进旅馆,今早又太多的旅行团涌至,那些拿着小旗子的导游不少;看来今日游山,少不了要跟大伙人去挤的。没法,还得按原定计划,八点起行。八点半我们在三清山管委会索道公司的车站那里排队坐缆车下山,在下山的缆车上看到上山的缆车,每车都有客人,多数是一对夫妻,或连带着孩子的,或是两个朋友在一起的,年青人帶着老妈子的也有,不多。看他们上山,多数是空车的,並无什么行李,这才知道他们多是近省或本省来的老行家,他们在山下住较便宜旅馆〔住山上旅馆一天600元人民币〕,上山时不帶累赘的东西,只帶必须品如摄影器材或饮用水就可以了,吃中餐可在山上找小贩吃康师傅面,赶在缆车员工下班前下山作一日游。哇,这才是最省钱的旅游计算哩。当然,从远国而來的我们上山游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我们下山走盘山公路往鹰潭方向走,公路不平车子一直弹跳,到玉山县后才走上高速路,情况好些。在玉山小县城我们停车去路边商店购买土特产,三淸山以产葛粉出名,葛粉要先放入冷水中搅勻再用开水泡之然后才可喝;白玉豆是能养颜淸火的高山产物,还有野生黄金茶,有机草菇等等,“山中觅野物,辛劳始得之”,是的,这些都是可贵的经过人力辛劳去採摘的产物,是这儿特有的。上高速后,我们赶往上饶、鹰潭,一点半我们在广缘斋吃天师府家宴,这是张天师道教相传特有食谱的菜式。广缘斋门两边的对联是:“美味常招云外客,淸香能引月中仙”,它的餐桌上是一个大的八卦图案,各道菜要放在各个位置上,不可随意,而菜式也按八卦内容而不一样。饭后,我们顺便參观嗣汉天师府的建筑群,天师府范围很大,有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天师殿供奉张道陵、斗姆宫奉祀十二位女神等等。玉皇殿正门两边的对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教教义的精华所在了。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立,传六十三代,其发生地即鹰潭地区三淸古镇及龙虎山这儿,至於发展所至如三清山及中国不少的道教名山,所系甚广。唐代以道教为国教,宋代真宗皇帝时还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时敕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这就何以叫这里为“嗣汉天师府”的原因;明太祖朱元璋请张天师发告天书,道教一直隆盛到清乾隆皇帝时改尊佛教,道教的势力才受节制。而道教最大的建筑是上清宫,因经过大火焚毁,现在能见的是经重修而规模小的样子,反而是嗣汉天师府这里变成道教的博物馆了。天师府和广缘斋前是一个四方形广场,大樟树遮天蔽日,环境很幽美,奇怪的是树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白鹤在上面,飞來飞去,两个白色翅膀展开来是很大的,因为太多了,地上滴滿着鸟糞,来访者也是会给滴到鸟糞,防不胜防的。然后我们走访上淸古镇,只是往一条商业街走去,两旁尽都是卖旧瓷器、古董的商店,为何如此呢?当然是旅游业的影响啦。古色古香的街道走完了,看到一条不小的河流叫淸溪,有用舢舨船靠拢架上木板的长桥,不过近旁又有一条可行车的公路桥,这又当然是地方的现代化造上去的。三点半了,我们现就赶往龙虎山,去看仙水岩那里的当地人用吊绳法模拟古代干越人进行悬棺葬的表演。在泸溪河的小渡头停着好些木船,有屋顶的、有沒屋顶的,我们分坐到两隻没屋顶的船上,我的天,雨就落下来了,就硬硬要我们变成落汤鸡,有帶备雨傘的没几人,没雨傘的虽可跟当地小贩买雨衣穿上,但没那么及时,而雨衣不合身,太小,穿起来不三不四。大人款雨衣一件五元,小孩款二元。我们在下雨的慌乱中到仙水岩处,对面山的悬棺葬表演已快结束,只见掛着绳子的棺木一直打旋转,一会儿放到地面,那赤身悬在绳子上的人也下來了,表演结束了。别人作何感想我不知道,但本人对於悬棺葬以为古人大概如此的是一百巴仙不同意,这只不过是搞旅游业的一个噱头罢了。龙虎山仙水岩古越人的悬棺葬,年代最久,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因为后来越国的灭亡,越人到处逃亡,因此也就造成中国东南西部都有悬棺葬。古越人搞悬棺葬,用悬壁二十到五十米高的山洞,主要用意在保护被葬者尸体;至於在那么古老的年代把棺木举到山洞里到底用什么方法呢?至今还无定论。这个问题煞费心思,引起很多研究者去努力寻求答案,研究者当然是以中国古代所能有的器物及技术作为破解问题的考量。总的來说,悬棺葬不出於吊绳、云梯和鹰架这三项技术,或是这三项技术的综合运用。现在就來逐项分析吧:第一项吊绳技术,如刚才所见的表演,是将绞车架设於山上,用绳索綑紧棺木将棺木吊上山洞处,再由特技表演者将棺木置入山洞中;但古人沒有绞车,有的可能是辘轳,要将棺木悬在空中打旋转是不可能,也一定不好办事。第二项是云梯,云梯是战争时所用的器物,一般都是临时措施,不会是做工用的;除此而外,那就不得不考慮到笫三项的鹰架了。讲及鹰架,则又早就给人所否定,因为棺木是重的东西,鹰架那有办法把一个棺木送到山洞去?且鹰架架在河边,会否被河水冲倒呢?可是比较各个可能,我个人推想,捨此莫由一定非使用鹰架莫属。在材料方面,中国有的是良竹,专用竹的性质特硬,一根小竹桿,就可以让一个採燕窩的攀岩者倒掛在上面,不怕竹桿折断而人跌死。而况几十年前,香港和新加坡几十层楼高的高楼大厦的建造,那不都是用专用竹的鹰架作为工具来构建的?鹰架又是华人建构高的工程的传统长技。鹰架的负重没问题,而或者有部份鹰架脚架於水中河床上也不必担忧会被水冲倒,因为鹰架脚面积小,阻水力不大;一般河边水浅,水的冲力不会太大;又鹰架本身是很牢靠的,不容易被冲倒。鹰架既是必然的可行性,那用什么办法把棺木抬上去呢?我想,这是一项专门的工程,普通民家是沒有完成悬棺葬的能力,在古代肯定有一种悬棺葬的专门包工集团來完成这项工作的。悬棺葬的专门包工团伙,想来应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三、五十人,其中包工头管理一切,或者包工头有三两个助手,幫他主理类如管理团队,外面接工作单,经济处理及施工问题等,可能包工头本身也即是技术高强的总施工头,或施工头另有其人。当他们接下工作单后,施工头就帶着他的队伍前往施工。他们的团队,都是攀岩高手或蜘蛛人一类人物,经选择山洞得到下单主人的认可之后,隨即搭设鹰架。鹰架平面图应是由三个四方形所合成,鹰架脚有的架於地上,有的或架於临山壁的河床上,鹰架前后向的一面靠山壁,有竹桿插入山壁的适当位置,使鹰架坚牢不摧。鹰架中央一个四方形位置的中心处,即是整个悬棺葬施工的核心位置。这核心位置架设两根竹桿或圆松木桿,方向是前后向的,一根在下边,一根在上边,都是可抽动没固定住的。施工时将棺木左右向的置放在笫一根圆木桿之上,棺木刚好跟圆轴心木打成十字形,成直交状态。此时笫二根轴心圆木刚好在棺木的上面,工作过程是左边的工人将棺木向左拉,然后将棺木右头搁到第二根轴心圆木上去,再推推,把棺木搁置到第二根圆轴心木上面去。这时工人抽出第一根轴心木,又把它搁在更高一级的位置上,这样第一根轴心木现在是放置在棺木的上面了,此时右边的工人将棺木向右拉,又将棺木的左头搁在轴心木上,又再向左推,则棺木又搁上更高的轴心木上面了。就这样一再重复,棺木就一级一级的抬升上去。我想这是一个利用中央支点來滑动的力学方法,四两拨千斤,就把它叫悬棺抬升轴心木滑动法。上面说的是大体的施工过程,但具体是如何安排呢?上面说的是中央四方形位置的情况,其他左右两头还有两个四方形位置,这是施工人员的立脚处。中心四方形前后也设有工作人员的立脚处。整个架子是规整的綑绑着一格一格的横竹桿。在鹰架最上端,由四、五根竹桿将鹰架及山洞内事先搭好的木架连接起来並固定,这几条前后向的竹幹上面要放着三、四根左右向的竹幹以备用。施工之时,左右两边的工人只顾把棺木拉拉又推推,一直的向上搁去;可前后边的工人是除了把下一格的轴心木拔出向上一格插稳之外,又一再将踏脚板取出又向上一层搁,务使施工者一直脚踏在最好的工作平台上。另外则是适当的利用绳索问题,例如棺木两头都綑绑绳索,活动的绑在架子上,以预防棺木失手掉到地上;而工作人员的腰间也结上绳索,一端结於鹰架上,使不致有意外的危险。就这样流水作业的,把那个由楠木开挖成圆筒形或扁圆形的棺木抬升到山洞口,这时把左右向的棺木转一个90度变成前后向,並利用竹架上架着的圆木,不必大费气力的即把棺木搁到山洞里的木架上,於是作业完成。这虽然是推理,但不是胡说的,古人沒用机器但对人力,对技术和对实际物料的运用时时是令人惊叹的。龙虎山的山洞极多,而悬棺也分佈甚广,有一洞一棺,一洞多棺的,往往架在支架上的棺木,有部份让人在山下就看得到。悬棺葬习俗后世不知因为战争或人们生活形态改变,那种作业集团不存在了,悬棺葬也沒有了。1978至1979年间,考古学家已对龙虎山悬棺作大规模发掘和实物研究,所得甚丰。龙虎山的奇特处,在於有一条水质非常好的泸溪河在山间穿过,因此造就了能坐竹筏或坐小船游泸溪河观龙虎山的绝胜行动,真让人乐而忘返,可我们只在仙水岩一段兜一圈就算把龙虎山玩完了。在小船上有一个当地女孩导游跟我们讲解“尼姑揹和尚走不得”、“莲花戴不得”、“仙桃吃不得”、“丹勺用不得”等因为山体的形状象型而构成的故事;无蚊村是满村子都是樟树,村内不生一隻蚊子的乡村;仙水岩末端的文豪峰,跟鲁迅的脸型很相像,而最后游“仙女配不得”之景,是一个大地之母的景色,大自然是很奇妙的,故“男人看了笑哈哈,女人看了羞答答”,有一个游客看后写文章说:“可望而不可即,可亲而不可狎”,正是如此。下雨只一阵子就停了,大伙又把雨衣脱了,真是突然而无意的麻烦。傍晚住进鹰潭宾馆,並在宾馆吃晚餐。晚上略略跑街,鹰潭市市中心大街甚热鬧,有百货公司等,而且大街不止一条,看去就跟别的繁荣都市沒有不同。鹰潭宾馆斜对面是很大的公园,晚上都灯火辉煌的。蓝先生次日早到公园边走,那儿有信江,是最终匯入鄱阳湖的一条大江。鹰潭市以造眼镜出名,就在那公园附近有眼镜店,根据旅行社的经理人小彬说,在南昌买的优质眼镜,可在鹰潭用十分之一的价钱就买到了。鹰潭真是个好地方,可惜我们沒在这儿多躭一日,好好的玩一玩。
2006年6月17日
七点叫早,七点半早餐,八点动身。今早从鹰潭出发,目的地是江西省省会南昌了,走梨温高速,到温家圳转温厚高速,今早天气好,有阳光,入目虽有小山丘,已是田园开阔,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面,这大片土地上很自然的成为养鸭子基地,这就难怪豫章城〔南昌〕的煌上煌名牌商号,那鸭子食品的生意做得那么辉煌。我团团伙今早特有兴致,心情放轻鬆,故一路唱歌,气氛昂扬。赴南昌长路歌声赴南昌, 青山也为斯人狂。天空一阔千万里, 大地无际滿朝阳。我们早作好顺路的安排,靠近青云譜,我们就去參观八大山人纪念馆了。青云谱是一座具江南园林的道院,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在此炼丹,东晋许逊治水,在这里开始成立“净明派”道教,建“太极观”,大书法家王義之曾在此临池作书,並洗笔于“连池”,而南朝诗人谢灵运又曾经居住在这里注释“老子道德经”,凡这些,可见青云谱文化内涵的深厚。青云谱内竹叢很多,西南部临梅湖,环境极佳。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姓朱名耷,明灭亡后,为避杀身之祸,他隐居埋名,为僧为道,愤世嫉俗,他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青云谱,倾注一生精力於书画创作,成就非凡,为三百年来之宗师。198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並以太空星座命名。现在青云谱设有八大山人纪念馆,其作品及后人也有若干作品藏於馆内,相当丰富。馆内有一条碑廊,展览着八大山人书画的刻石副制品百多件,一如真品的完美,不知此位雕刻手是谁?青云谱内大樟树下有八大山人及牛石慧的衣冠塚。參观八大山人纪念馆国破家亡一代宗, 蜚声中外豈私衷?凭将书画传心绪, 大海高山不胜忡!十二点我们在和悦春天大酒店吃赣菜,然后去江西特产连锁店超市购物,这时突下大雨,走出超市也不行,在里面团团转好一阵子。二点二十分离开超市,去参观南昌的滕王阁。滕王阁是来南昌者必到的景点,但我团部份人先前已来过,为照顾沒来过的部份人,又再来一次。滕王阁这里已有些改变,最明显的是前面的广场已拓大,现在可不费力的拍摄滕王阁全景的照片。又在最高层楼的歌舞表演,以前似沒有这项节目。滕王阁除底边的大台座外,外面看是四层飞檐碧瓦,里面是六層,五层人可以随意登临,最高层为表演处;但一说是九层,若是真的,那是有三暗层。滕王阁临着赣江,在上边外围走道下视赣江,赣江大桥,船隻來往和南昌市容,有不尽胜概。滕王阁历史上经二十九次废兴,1942年梁思成草绘图纸,1989年最后一次重建完成。滕王阁是唐李渊笫二十二子李元婴都督洪州时所首建,因为王勃在阎伯屿的大宴会上写下“滕王阁序”而垂名千秋;现今的滕王阁建阁者在匾牌上引用苏东坡、怀素等人的书法及以有毛泽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手书对联,将使此名阁为现代中华润色增辉。小杜帶我们上楼,对浮雕和壁画一路觧释上去,今天參观者也很多;各层楼的卖部也不少。因为滕王阁临江面朝西,我们在下午时段里到此,日照的关係,整个滕王阁陷入暗影中,对取景拍照者十分不利;而況建筑物边缘透出强光,更不堪设想。參观滕王阁后还有些时间,大家跑街,附近有一个东湖,因为此湖在街道和店屋的包围中,故不觉好看。六点钟大家在鑫日酒店晚餐,约七点钟即住进锦峰大酒店。晚上跑出街,大伙都散掉了,找不到人,我和阿梅沿鬧街,走到东湖,东湖在晚上灯光下又显得美丽起来,然后走八一大道、丽华广場处,该处是南昌市市中心,街道极宽大,灯火辉煌,这儿大厦林立,有江西省展览中心及电胸市场、百货公司等,现在新华书店正在举行大型书展呢。疲惫不堪,沒力气观览,还是叫辆德士回旅馆。今晚上旅行社的经理人小彬來探望我们,讲述他几年來的经历,小彬已从小伙变成大人了,还已经讨了老婆。
2006年6月18日
七点半叫早,八点早餐,八点半出门。早上六点半,我和阿梅、蓝先生、陈金福和金福的姐夫五个人跑菜市场,走窄窄的旧街道,旧街道两旁都是店屋,人们一早出来就在门口刷牙,有的人托着一盘食的边走边吃,很有趣的,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中国所独有。我们到一间小市场去,所有摊档卖货人都穿红衣,这儿土特产真不少,莲子看來色白真不错,又价廉;这里白色玉米棒还真好吃。八点钟在锦峰大酒店底层吃自助餐,中、西餐都有,任选择,相当精采的。早上听到几处鞭炮声,那是当地居民不知在庆祝什么啰。十点四十五分我们离开酒店赴机场,经过赣江斜拉式八一大桥,在红谷滩新区一家叫“食名堂”的饭店处停车,时间尚早大伙冲去商场血拼,十一点多回吃名堂吃中饭,然后走昌北机场。此番旅行,从头到尾笑声不断,是成功而愉快的。领队蓝先生曾对导游杜英小姐说,杜英小姐以前在河北邯郸时“猶抱琵琶半遮面”,而现在是“抛头露面走猫步”。这是顺口的笑话,然而也可见今昔不同,杜英小姐是很努力与时並进着的。感谢杜英小姐和驾车师傅戴老弟的热情服务。別了南昌,别了江西省,别了中国,我们将回我们的老窝新加坡去。班机於三点四十五分起飞,四点四十五分到广州时,广州是三十二摄氏度。在广州停留一些钟点,七点三十五分再起飞,八点半进食,十一点零五分到新加坡,新加坡气温二十八摄氏度。今天全天气候良好,阳光明媚。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